足球被不少人称为“烧钱”的行业,投资方倘若无雄厚实力或者舍不得投入巨资,根本“玩不转”,但在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并不高的环境下,为何还有众多企业对投资足球俱乐部趋之若鹜呢?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企业斥重金投资足球俱乐部并获得比赛胜利,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品牌效应,而且还能迎合某些政府领导将足球作为“城市名片”的愿望,从而获得经济上的优惠政策以及个人政治资本。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顾晨光表示,国有企业大规模进入足球产业,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职业足球发展初期,除比赛、训练、引援、工资等日常开支外,还要进行场地设施、二三线梯队等基础性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俱乐部的高成本造成绝大多数俱乐部负债经营,进入的门槛很高。当时的民营企业经济实力远没今天这样强大,不敢贸然进入,进入这个领域的大部分只可能是国有企业。
国有资产使一部分人拿国家的财产去满足个人利益,运动员的薪水及转会费掏的都是国家的钱,大把地花也毫不心疼。
一部分资金被用来进行贿赂、收买裁判、队员等灰色交易,这种方法可以使球员、教练员不必从事艰苦、长期训练,俱乐部官员们不必通过长期经营就能使俱乐部获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国有资产的产权残缺(指物品、资产或资源,控制权与收益权相分离的现象)导致了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短期性,导致足球腐败的出现。
顾晨光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企俱乐部的足球腐败远比民企俱乐部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