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约科维奇在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拿下决胜盘逆转穆雷夺冠,本年度在中国举办的全部网球赛事已经悉数落幕。回溯今年,不管是WTA四大皇冠赛事的中网还是ATP1000赛事的上海大师赛,甚至是相较之下还显得有些“不够档次”的广网公开赛,较之往年都有了明显进步。从参赛明星级别、比赛含金量、观众上座率、乃至于总奖金额和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今年的中国网球赛事堪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网球运动自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已经有整整18个年头了,这项原本盛行于欧美的绅士运动正在中国土壤上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经过WTA、ATP和一众中国网球人的多年耕耘,从最早的经验匮乏、饱受质疑,到今年赛事精彩程度直逼四大满贯,中网和上海大师赛真正起飞,所谓的“中国网球赛季”终于形成气势,中国正式融进了世界网坛这块大拼图。
进步一:球星云集 赛事含金量高
任何一项网球赛事都需要大牌球星作为依托,不管是商业开发、电视转播还是观众上座率,都必须靠强有力的球星阵容支持方可顺利发展。然而尽管自2009年中网公开赛便升级为仅次于四大满贯的皇冠赛事、上海大师赛也是ATP1000赛事之一,但每一年都有类似小威、费德勒和小德这样的重磅球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来华参赛。而就在今年,中国迎来了自举办国际网球赛事以来阵容最坚强的明星队伍,阿扎伦卡、莎拉波娃、费德勒、德约科维奇、穆雷、李娜、郑洁等一众人气巨星显然为上座率打下坚实基础。这跟往年大牌球星走过场、中国球员挑大梁的局面大相径庭。
必须承认,尽管中国网球赛事的历史积淀和市场化程度尚不能跟温网、澳网等具有百年传统的网球强国相比,但这一次大牌球星来华参赛却并非滥竽充数。单就赛事激烈程度和整体含金量来看,今年的中网和上海大师赛完全可以跟四大满贯赛事相提并论。
早先结束的中网公开赛女单决赛,分别由世界排名第一的阿扎伦卡和世界排名第二的莎拉波娃争夺最后的冠军,这个对决显然复制了年初澳网决赛阵容,即便是李娜和卫冕冠军A-拉德万斯卡的四分之一决赛也基本达到了四大满贯赛事同轮次的水准;而在男单决赛当中,赛会头号种子德约科维奇对阵三号种子特松加的比赛同样含金量十足,这位世界排名第二和世界排名第七的对决也成就了中网男单有史以来最重量级的对决。
及至上海大师杯,虽然纳达尔因伤缺席,但费德勒、德约科维奇和穆雷这三位“BIG4”成员还是将该项赛事提升到跟大满贯齐平的高度。今年在温网和伦敦奥运决赛两度相遇的费德勒和穆雷,在本次上海大师杯半决赛便狭路相逢展开厮杀。而小德与穆雷耗时3小时21分钟的决赛则让球迷看到几分年初澳网小德和纳达尔决战长盘鏖战的影子。三位巨头先后在比赛当中怒摔球拍,更是证明对胜利的渴望绝非走过场,而锱铢必较的打法也让中国球迷享受了一把大满贯赛事的待遇。
单从比赛本身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球员参赛认真程度还是球星重量级别,今年的中国赛事不但堪称历年来综合水平最高的一届,也是距离四大满贯赛事标准最接近的一届。中国赛场已经逐渐成为与之头衔级别相符的赛事,这不仅昭示着网球项目在国内推广日益成功,更证明了国际球员对中国举办网球赛事的认可。
进步二:赛事组织日臻成熟
日均观众2.5万、赛事赞助收入提升20%以上、全部等级赞助商悉数满席,2012年的中网无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作为仅次于四大满贯的“第五大满贯”,中网年年翻新花样试图吸引眼球,从几年前的网球嘉年华到请明星现场助阵,除了赛事本身之外,中网在商业开发、观众上座率以及品牌打造和提升方面都日臻成熟。
而自从2009年以来,上海大师赛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年度最佳ATP1000大师赛”殊荣。这项由球员们投票的票选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同级别赛事最出色的一项。不管是赛事服务、观众素质、球场设施等方方面面都承受住了来自费德勒、德约科维奇和安迪-穆雷这样见惯世面大腕的考验。
除了赛事开发之外,中网今年还将总奖金额提高到700万美元,女子赛事与其他三项皇冠明珠赛持平,而男子赛事奖金则列同级别之首,这大大增加了对国际知名选手的吸引力。而上海大师赛的国家网球中心和旗忠网球中心的场地设施跟大满贯赛事几乎相差无几,就连美网都不具备的顶棚,在北京和上海的比赛现场都可以找到。
软硬件相继提高、奖金积分丰厚,竞赛管理及赛事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中国再一次证明自己绝对有能力承办高水准网球赛事。而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各项赛事并没有冒进,以上海大师赛为例,即便在赛事盈利且发展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仍然暂时拒绝举办女子赛事。因为在中国,女子网球的发展速度要远胜男子网球,所以相对而言,在女子赛场尤其是有本土球员出战的女子赛场更容易出现观众举止失当的表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影响赛事品牌。再加上这些年上海大师赛一直都是独立的男子赛事,所以主办方更倾向于向深度而不是广度发展。
据了解,上海打算进一步提升男子赛事级别,使其成为超越ATP1000赛事之上的男子大满贯。而中网在着力打造女子“第五大满贯”的基础上,也致力于升级男子赛事,这对于网球项目在国内进一步推广无疑大有裨益。
进步三:观众提升对网球理解
对于引入网球国际赛事仅有十数年的中国来说,观众的观战礼仪和对赛事的理解程度上显然无法与四大满贯相提并论。基本上来说,很多人是自从李娜2011年法网夺冠之后才加入到网球爱好者行列当中来,对于这项优雅运动的传统和底蕴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尽管本届中网观众素质仍然被诟病,但从中国承办网球赛事的整体水平来看,球迷表现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起码今年的国家网球中心赛场不再有带着大鼓看比赛的场景,一些观众甚至还能够主动用嘘声去制止其他球迷不文明的行为。
显然,对于这项植根并发展于欧美的运动,我们还无法用网球传统国家的标准去要求中国观众。但平心而论,即便是四大满贯赛事的承办国家,也无法完全控制观众礼仪。纳达尔曾在他最爱的法网上被全场观众喝倒彩导致输球、德约科维奇因为抱怨裁判被美网球迷报以上百分贝的嘘声、就连以传统优雅著称的温网球迷都会在有本土球员穆雷的比赛当中对对手百般不礼貌。显而易见,这些网球强国在球迷素质的评判当中仍存在致命弱点和漏洞,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承办一项成功的网球赛事。
对于中国来说亦如是。相较之下,虽然中网观众表现仍有可指摘之处,但在网球推广较为成功的上海大师赛,观众的临场表现显然并不逊于同级别ATP赛事,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裁判一说“谢谢”,之前全场不管多鼓噪都会立刻安静下来,类似这样的现场气氛在几年前还是很难想象的,但现在观众显然对球场规则日益了解。
不仅仅是观众在球场上的表现,今年的中国网球赛事还吸引了众多跨行业名人的关注。刘晓庆、葛优、韩乔生等著名文体明星为中网开球挑边,姜文、许戈辉、田震等举足轻重的文艺界人士亮相网球赛场观战,这一切都说明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已经有越来越多明星无形中加入到网球推广当中来。明星效应显然已经成为中国网球观众市场呈几何倍增长的一种特有手段,对于一项正在发展当中的运动来说,这种手段显然是有效且有必要的。正如英国皇室对温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样,明星们大多以身作则遵守球场规则的表现无疑也将成为推动该项目在中国良性发展的助力。
(编辑: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