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人,便有七情六欲,NBA是一个由人组成的联盟,自然也不例外。而对于那些NBA的病人们来说,他们上辈子即便不是折翼的天使,其情感必定细腻娇柔,这才有了如今种种行为艺术。
站在球迷的立场上来说,面对这些现象大可以一笑而过,权当正常现象。某种程度上来说球员是演员,是站在竞技舞台上的戏子,但绝不是道德标兵,行为模范。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病人的存在,让NBA联盟多了几分别样的色彩。想想目前联盟头号搞笑达人麦基在场上的迨笨蹋嗝椿独帧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联盟里确实需要一些“病人”,来增加一些作料。客观的讲若联盟里都是好好先生,行为标兵,说话滴水不漏场外绝无闹剧的优秀青年,那么NBA恐怕会成为一个机器人的联盟。因此哪怕是出于观赏性的考虑,“病人”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需要。
同时对于球迷来说,在以平常心看待联盟时,也应注意平日里的减压,以及自我修养。尽管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要像联盟保持高频率,但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导致很多人或多或少的会有情绪上的问题,从而也滋生了心理行业蓬勃发展。因此与其等到自己变成“病人”,还不如防范于未然,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再把话题绕回到球员的身上,或许并非全部,不过至少那些受过更好教育的大三,大四球员,以及从小拥有良好家教的球员,基本上都是联盟里行为模范,而非反面教材。比如哈佛毕业的林书豪,他对于自身的约束几近达到苦行僧的要求。这其中固然有书豪自身的严格要求,不过其在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同样功劳甚大。别忘了即使是林书豪,当年也曾有过箍着头带,做出一脸怪样的非主流时刻。
所以说呢,没事多接受点儿教育,哪怕多看点书,总是有益无害。且不说“读书使人进步”或“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大道理,至少多接受教育,总能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明事理,也更容易避免犯病一些。
现在,你总该明白,斯特恩禁止高中生球员直接进入联盟,并限定参加选秀年龄的英明之处了吧。
(编辑:木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