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等一下,我把电视关了。”电话那头,姚世仁说话很吃力,但谈到黄频捷,卧床4个多月的他内心充满了感动:“虽然我们很久没有联系了,但他还是很关心我,我也真的没想到他会卖掉金牌来帮助我。”近日,为了挽救南京68岁的球迷姚世仁的生命,66岁的前国家男篮队长黄频捷甘愿拍卖自己的四枚金牌,筹款为他治病。义举在网络上流传后,感动了许多人。昨日,记者采访了姚世仁,他给讲述了他与黄频捷之间的故事,以及被外界所质疑的当年为篮球辞掉工作的真实原因。
缘分
曾为黄频捷写过自传
1965年,刚满20岁的姚世仁在一家工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只是一名学徒,但15元的月收入让他的生活过的还算有滋有味。但是,这不是他想要的,他喜欢篮球,而当时他最欣赏的一名运动员便是前国家男篮队长黄频捷。
只可惜,他们一直没有见过,直到1987年,在上海举办的一届“永久杯”篮球比赛,他们才有了第一次接触。“一直都想见见他(黄频捷),可是他从来没有到南京来打过比赛,而之前在北京举办的全运会,因为没资金,也没有去成。”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姚世仁的情绪变得有点激动,“直到他们去上海打球,我才有了与他第一次见面的机会。”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俩人的第一次见面就奠定了深厚的友谊基础。
1971-1979年,虽然身为中国国家篮球队队长,但他并没有受到太多照顾,那个年代的职业运动员不像如今受外界关注,尤其当时是拒绝搞个人崇拜,也没有”偶像明星“一说,黄频捷当时的待遇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黄频捷退役时,一家晚报只用了“黄频捷退役”五个大字来进行宣传,而仅是如此轻描淡写,还惹了有关领导不开心。
不过,姚世仁不这样想,在他看来,球员出色就是出色,该报道还是得报道,“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运动员,无论技术还是领导能力,都很好。”正是如此,姚世仁写了一篇关于黄频捷的报道,而这篇报道也得到了黄频捷的认可。
也正是这样,在上海,他们有了第一次接触,“黄频捷肯定了我的报道,那天晚上我们也聊了很多。”在姚世仁看来,黄频捷之所以当初能和自己相处,可能是因为他在自己的文章里找到了安慰。
离开上海时,黄频捷和姚世仁互留了联系方式。此后,姚世仁和黄频捷的友谊就越发深厚,直到黄频捷退役,他还帮助后者写过一本自传。“因为信任我,他找我帮他写了一本自传。”因为病情,具体时间姚世仁记得不是很清楚,他说:“当时他把我接到北京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月,虽然他当时也没啥收入,但还是很照顾我。”
1999年,姚世仁再次来到北京,得到消息后,黄频捷第一时间联系上了他,再次把他们接到了自己家中,“我知道他的收入不是很多,除了住在他家之外,其他生活方面的都是还是我们自己处理。”不过,黄频捷还是对姚世仁一家很照顾,“去旅游景点的话,都是他开车来接送我们。”姚世仁告诉记者。
一波三折
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多联系
进入2000年后,因为经常换号码,俩人失去了联系,直到2008年,姚世仁再次去北京,姚世仁通过朋友,再次找到了黄频捷的联系方式,可因当时姚世仁住的地方与黄频捷家很远,俩人没有见面。
此后,俩人再次失去联系。可俗话说,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过多的联系,真正需要帮助时,朋友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自己面前。而这一次还是黄频捷主动联系姚世仁。
去年因肾脏引起的疾病使他一下子瘫痪在床。他和老伴都没有退休金,靠每月900多元的低保维持生活。而这场大病就算用最便宜的药,每月也要支出六七百元,一段时间姚世仁甚至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
就在姚世仁病榻上痛苦挣扎的时候,没想到的是,一个人的出现瞬间改变了姚世仁的窘状,而此人就是黄频捷。
一个月前,黄频捷了解到姚世仁的窘境,遂萌发了资助这位老朋友的念头。但囿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便决定卖掉自己的金牌,为姚世仁筹集救命钱。他在微博上发布了准备卖掉金牌的消息后,应者寥寥,有球迷表示,虽然黄频捷所得的金牌意义重大,但从收藏价值来说并不值钱。
于是,黄频捷打消了卖金牌的决定,开始呼吁社会人士为姚世仁捐款。不过,让外界质疑的是,一名前国家男篮运动员为何会如此帮助一位普通人。对此,黄频捷告诉记者,姚世仁是个敢说真话的人,“尤其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打球,成绩好了,领导就看不管,动不动就说你翘尾巴了。老姚不管那一套,天不怕,地不怕,他曾经是自由撰稿人,就敢写文章表扬我们。”在黄频捷看来,他们认识几十年了,算得上是患难之交,“如今他有困难了,作为朋友,我应该帮助他。”
此外,由于担心外界质疑他帮助老姚募捐另有所图,黄频捷在决定放弃卖金牌的决定后,想自己攒钱为姚世仁提供帮助,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姚世仁也急需钱看病,黄频捷在微博上发动了募捐的微博,但是银行账户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姚世仁,“如果有人想帮他,我还可以把老姚家的电话给他,让他们自己去联系,我不沾钱。”
值得一提的是,黄频捷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打了一万元给姚世仁,“很感谢他为了做了这么多事,更没想到他会卖金牌来换钱为我治病。”姚世仁在得到消息后,也感动万分。
辞去工作
为梦想,更为中国篮球
当姚世仁的消息被媒体关注后,外界除了同情之声,还有对姚世仁的质疑。有网友就表示,为何姚世仁当初辞掉工作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个自由撰稿人?
对此,姚世仁也给记者讲诉了他自己和篮球的故事。
20岁进入工厂,当了一名学徒,10多年的工作让他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到了1986年,姚世仁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辞去了工作,当了一名自由撰稿人。“整天上班,没有空余的时间,也根本没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姚世仁的梦想就是为篮球做贡献,为中国的篮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看来,人需要梦想,不能为了稳定放弃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
辞掉工作后,姚世仁去了趟北京,目的就是去北京体委为中国篮球献计献策,可是到处碰壁,“当时根本就没人听我的,也没人看得起我。”姚世仁告诉记者,“我也理解,因为我不是官员,也不是运动员,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姚世仁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开始在各家媒体投稿,据悉,姚世仁有1000多篇报道被全国媒体采用,其中有400多篇报道被篮球专业报刊登。
不仅如此,姚世仁在执教方面也有着天赋。“我曾经帮助福建女篮战胜过北京女篮。”姚世仁告诉记者,“当时北京女篮很强,我当时就在福建女篮教练的旁边,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帮助,最终福建赢了。我也不知道赢球是否和我有关系,但他们就是赢了。”虽然不能肯定福建女篮赢球是否和自己有关系,但此后,姚世仁还应邀出任过四川青年女篮助理教练。
不过,由于没处理好人际关系,姚世仁离开了球队。
如今面对自己的境遇,回忆起当初的决定,记者问姚世仁是否后悔,后者告诉记者,“为了篮球,我牺牲了很多,也牺牲了好多利益,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爱篮球,如今有这么多人在帮助我,我十分感动,非常感谢帮助我的人。”
(编辑: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