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超越俱乐部最年轻的出场球员和进球球员”――今年3月,当17周岁零12天的王仁龙在足协杯首轮比赛中为球队打进1球时,这位被视为大连足球“希望之星”的年轻球员绝没有想到,自己的足球生涯会在几个月后和生命一起终结在挚爱的绿茵场上……
本周,中国足坛传来噩耗――来自中乙联赛的大连超越球员王仁龙在训练中不幸猝死。据记者了解,1997年出生的王仁龙至今未满18岁,曾作为实德梯队球员前往西班牙接受培训。大连超越队主教练柳忠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王仁龙)曾在8月份训练时突然摔倒,但当时的体检结果没发现任何问题。俱乐部不会逃避责任,会本着人道主义做好善后工作。”
频发的绿茵悲剧,令外界对于职业足球愈发频密的赛事安排和不断增加的比赛强度,以及职业球员的身体能否承受日渐加大的压力充满质疑。
职业球员猝死频发
首次引起国际足坛广泛关注的球员猝死事件,是喀麦隆国脚维维安・福的不幸离世――在2003年6月26日进行的联合会杯半决赛中,28岁的维维安・福在比赛进行到第72分钟时心脏病突发倒地,随后因抢救无效辞世。
2004年1月25日,在葡萄牙足球超级联赛中,本菲卡前锋费赫尔因心脏病突发身亡;2007年,巴拉圭球员罗哈斯在训练中突然倒地,不久后告别人世;同年8月25日,22岁的西班牙国脚普埃尔塔在西甲联赛中突然晕厥,抢救未果身亡,医院证实普埃尔塔患有心脏病;2009年8月9日,正在意大利集训的西甲西班牙人队队长哈尔克因为心脏病突发不幸辞世;2014年初,年仅22岁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脚阿基姆・亚当斯,因心脏病引发的脑出血去世……
在不断发生的绿茵悲剧中,曾效力于英超博尔顿俱乐部的刚果球员姆万巴可谓幸运。在2012年3月的英国足总杯比赛中,姆万巴突发心脏病倒地,心跳一度停止1个小时之多。在医护人员及时抢救下,姆万巴到医院后逐渐恢复了心跳并最终神奇康复,但他却不得不就此告别足坛。
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参加激烈竞争项目的年轻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显著高于非运动员,男性的猝死率是女性的10倍左右。足球比赛特别是职业足球比赛,是运动员猝死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2006年,欧洲心血管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从1980年到2000年,全球范围内猝死的运动员超过2000名,其中足球运动员猝死的比例占总数的30%以上……
健康隐患亟待正视
经过调查,近年来绝大多数猝死球员的死因都是心脏疾病。职业运动员有心脏病?这与球员强壮的身体和在赛场上勇猛的拼抢似乎有些不符。然而,严谨的科学研究表明,职业足球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可以使球员的身体素质更加出色,但是长期超负荷的大运动量,也会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因为不堪重负而造成伤害。
国际足联医务委员会和欧洲心血管学会的联合研究表明,近年来多次出现的球员猝死事件,运动心脏综合症堪称罪魁祸首。数据显示,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使得球员的心脏器官容易出现病变。据统计,有超过40%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心房内径出现增大趋势……
比赛场次过多,比赛强度过大,一直被认为是造成球员猝死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目前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特别是顶级球星每年的比赛场次,要比20年前整整多出一倍。以效力于皇家马德里的葡萄牙球星C罗为例,他在上赛季参加了52场俱乐部和14场国家队比赛,总计达66场之多。
此外,近年来笼罩在绿茵场上挥之难去的禁药阴霾,也是造成球员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意大利医学机构研究表明,如果运动员特别是足球运动员长期服用或注射雄性激素、类固醇和肽类激素等兴奋类药物,同样可诱发心源性猝死。
接二连三的绿茵悲剧之后,虽然国际足坛对于球员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但有效的应对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却迟迟没有出台。去年3月,负责制定足球比赛规则的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曾开会商讨,是否需要在球员球衣中置入“防猝死芯片”,用以监控球员们在比赛中的身体状态,但这项建议至今仍没有进展。中国足协早就下发过《严防运动猝死》的文件,但具体的实施效果却难以得到有效监管。
曾在南非世界杯时负责比赛期间球员医疗安全的国际足联医务专家埃・克拉默建议,对于在比赛中突发心脏病的球员,第一时间的抢救至关重要。“足球赛场都应配备用于心脏病抢救的心脏除颤器。另外,现场医疗人员都应学会心脏复苏术这一现场抢救专业技术。”此外,意大利足坛近年来推行的“医学许可证制度”,在防止球员猝死方面也成效显著。
在现代足球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大背景下,试图通过缩减比赛场次来减少球员健康风险显然不太现实。加强医学检查,尤其是球员自身加强健康管理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编辑:淡定)